2020年初以来,新冠病毒如同一场风暴席卷全球肆意蔓延,给全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疫情爆发以后,各国都在积极研发新冠病毒疫苗。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内已有100多个团队正竞相研发新冠疫苗,部分已进入人体试验。
然而就在新冠疫苗即将问世时,却出现了新的困难。2020年7月4日,张文宏教授在接受劳动采访报的时候表示,装疫苗的玻璃瓶的产量比疫苗还困难!
听到这一条消息的小编惊了,研发疫苗的困难大家都知道,而玻璃瓶这么常见的东西,怎么比生产疫苗还困难,完全是颠覆了大众的认知。
通过一番了解之后,小编才发现,原来小小的玻璃瓶,里面却大有乾坤,装疫苗的玻璃瓶并不是普通的玻璃,它和普通玻璃瓶差别大着呢。
资料显示,玻璃本身并不是十分惰性的,药品与玻璃长期接触,会发生碱金属离子析出,砷、锑、铝离子会泄露到药液中,砷、锑为有毒的重离子,而铝离子是老年痴呆症的重要诱因。
并且,疫苗不是普通液体,装在玻璃瓶里,有几个基本的要求,如清洁卫生、耐低温、抗磨损、气密性好、不能产生化学反应等等。所以,对药品玻璃瓶的标准是非常高的。
据中国科普作协成员汪诘的科普,在医药领域使用的玻璃瓶可分成四种类型,在行业中一般称为1型、2型、3型、4型,数字越小的型号,品质也越高。从原材料的角度来说,1型玻璃用的材料叫“硼硅”,顾名思义,就是含有硼元素和硅元素,因此也叫硼硅玻璃。2、3、4型玻璃用的材料都是“钠钙硅酸盐”。1型玻璃是品质最高的,根据硼含量的多少,它又可大致分为高硼硅、中硼硅和低硼硅玻璃三种,中硼硅玻璃又是1型玻璃中最好的,它有非常好的高抗热冲击性能和高耐水解性能。通俗地说,就是疫苗放在里面保质期会更长,更不容易坏。因此,在国际上,疫苗制剂的首选存放容器就是中硼硅玻璃瓶。
其实在张文宏教授提出疫苗玻璃瓶问题时,市场上早有这方面的新闻报道,疫苗玻璃瓶紧缺已经很久了。今年4月底,积极抗疫的比尔·盖茨就表示,即使把目前市面上所有的玻璃药瓶装满,也不足以满足全球范围内的需求。
4月30日,牛津大学医学院教授John Bell在接受BBC采访时也曾说:“目前全球只剩2亿个疫苗玻璃瓶了。”英国惠康基金会主席 Jeremy Farrar 也同意:“现在正爆发玻璃瓶短缺危机。”
6月16日,《华尔街日报》网站发出警示:全球性的玻璃短缺已然浮现。即使新冠疫苗真的被研发出来,也无法及时有效地被运往世界各地。
所以,疫苗瓶短缺意味着,即使新冠疫苗研制成功,全球还有很多人难以接种疫苗。
有网友说,既然疫苗瓶不够那就加大生产啊。并没这么简单,作为疫苗存放容器的首选,中硼硅玻璃很有高的技术门槛,因此长期被德国肖特、美国康宁、日本NEG三大企业垄断。
在疫苗玻璃瓶紧缺问题暴露之初,外资制药巨头就已纷纷排队订购,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强生已经从美国康宁公司订购了2.5亿个疫苗专用玻璃瓶;另一家医用玻璃制造商德国肖特则已经接到了10亿个玻瓶的订单,这是其2年的产能。甚至称有NGO组织正在全球收购玻璃生产线。
国外已然浮现“玻璃瓶抢购潮”,那么中国的疫苗玻璃瓶够用吗?国内中硼硅玻璃的生产情况又是怎样的?
对于疫苗玻璃瓶短缺的问题,中国疫苗行业协会却明确说:我国具备优质疫苗瓶生产的产业基础,疫苗玻璃瓶年产量至少达80亿支以上,能够很好的满足新冠疫苗生产需求。
有网友困惑,前文才说全球库存只有2亿,怎么国内疫苗玻璃瓶年产量可至少达到80亿支以上?
其实两个数据都没错,全世界内短缺的疫苗瓶,与中国能生产的80亿支疫苗瓶,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中国的疫苗瓶,用的材料不是中硼硅玻璃。
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90%以上的药用玻璃瓶,还在使用低硼硅玻璃。根本原因在于,对于我国药用玻璃生产企业而言,中硼硅玻璃成本比较高,其次,中硼玻管的生产稳定性较难控制。
我国每年生产生物制剂、疫苗等各类注射剂的规模在300亿支以上,但是国内一年生产的相对符合国际标准的I类瓶的规模也仅在30亿支上下,国内药企大量使用的是低硼玻璃以及钠钙玻璃。
低硼玻璃装药一段时间后会产生晶体析出,碱金属析出量较高,抗冷热冲击性能较差也会影响药品效果,可以说低硼玻璃只能是中性硼硅玻璃降低档次、质量和性能的替代品。
因此,装疫苗还是用中硼硅玻璃更好。欧美方面,已强制要求所有注射用制剂、血液和血液制剂(生物制剂)使用中性硼硅药用玻璃作包装材料。
国内方面,虽然目前药企大量采用的还是低硼硅玻璃,但中国药监局也在逐步推进药用玻璃瓶的强制标准。据了解,我国现在执行中的法规是药监局2015年正式实施的版本,并没有强制要求使用中硼硅玻璃瓶。但2017年12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已上市化学仿制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技术方面的要求》的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到:注射剂使用的包材标准,不建议使用低硼硅玻璃和钠钙玻璃。2019年再次修订征求意见稿,标志着强制要求使用中硼硅玻璃瓶的政策开始启动。
至于新政策何时实施,小编相信国家相关部门一定会在最大限度地考虑后选择一个在合适的时机推出,这一天应该不会太远。小编也相信,国内药用玻璃产业也会发展得更好。
截至7月17日,药用玻璃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山东药玻,年内累计涨幅达105.39%,另一家药用玻璃生产商正川股份年内涨幅超200%。
公开信息显示,山东药玻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六家掌握中性硼硅玻璃模制瓶生产技术的企业,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作为国内药用玻璃瓶领域的头部企业,一类模制瓶占据国内90%以上市场,一类拉管工艺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正川股份主要是做药用玻璃管制瓶等药用包装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基本的产品包括不一样和规格的硼硅玻璃管制瓶、钠钙玻璃管制瓶,并生产各类铝盖、铝塑组合盖等药用瓶盖。
上海地区一名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之前,极少投资者会注意到疫苗玻璃瓶的生产情况,此次疫苗玻璃瓶的紧缺,让这个医药行业的小分支开始步入大众视野,或许能使我国药用玻璃的发展进程加速。
据媒体报道,玻璃瓶需求给国内医用玻璃公司能够带来了机会。目前,我国共有近250家营业范围含“低硼硅、中硼硅、高硼硅、钠钙玻璃瓶”的企业,此外,今年4月1日至6月30日,我国共新增成立了4.8万家玻璃制品相关企业。
不仅药用玻璃概念股上涨,国内玻璃期货也走出了一波流畅的上涨行情。今年4月中旬以来,玻璃期货一直呈上涨态势,并于近日成功站上1600元关口。
周五(7月17日),玻璃期货延续涨势,主力合约一度涨至1658元/吨,创下了2012年12月3日上市以来的新高。截至17日下午收盘,玻璃期货报1646元/吨,日涨幅为2.88%,较年内最低点1177元/吨已上涨逾39%。
那么,玻璃期货的这波上涨是否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受到“疫苗玻璃瓶”短缺的消息推动?对此,浙商期货沈潇霞表示,可能有一定的存在因素,不过不是主导因素,玻璃交割标品主要为浮法玻璃,用于地产,汽车大类消费品,极少部分用于其他用途。
沈潇霞称,玻璃期货近期上涨主要还是基本面的强势,旺季需求的到来导致现货价格有上涨预期,而数据上库存维持去库支撑现货价格,导致期货价格趋势偏强。
东证衍生品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曹璐分析,在疫情影响下,2、3月份全国各区域玻璃原片的运输和下游需求几乎停滞,而同一时期的玻璃产能依然十分刚性,导致年后玻璃厂家原片库存大幅累积,并在4月下旬达到天量。4月下旬,玻璃现货价格处于2016年四季度以来的新低,之后生产公司开始快速去库存。经历持续去库存后,厂家生产利润和现金流状况明显好转,旺季前挺价意愿强烈。
南华期货金属分析师郑景阳表示,持续良好的去库存速度,既体现下游贸易商和加工公司对需求复苏的强烈预期,也是下游赶工需求爆发的真实兑现。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建筑行业普遍停工,复工复产后6月至7月成了赶工需求爆发期。因此玻璃现货市场出现淡季不淡、旺季时间拉长的情况。
虽然国内玻璃产业在上半年经历了一轮去库存,但较往年相比来说较高的玻璃库存量也不容忽视。Wind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7月10日,国内浮法玻璃的生产线万重量箱,较去年同期增加17.75%,较前年同期增加50.88%。
对此,曹璐称,虽然经历了一轮大幅去库存,但当前厂家库存仍高出往年同期30%以上。如果下半年厂家库存要降到往年同期水平,即便后续供给端没有一点增长,下半年的需求增速也要达到5%至6%,她判断这种需求增速是很难达到的,预计全年厂家库存将偏高运行。
郑景阳认为,玻璃主产区湖北和主销区江苏两地的库存已经回落至历史较低水平。在“金九银十”传统需求旺季预期下,预计库存将保持下降态势。
展望后市,沈潇霞称,后期伴随梅雨结束,或将提高补库意愿,库存预计维持去库,而旺季需求下,整体消费仍有支撑,现货价格易涨难跌,期货价格高位震荡,不排除进一步上涨的可能,要关注高利润下的生产线复产情况及仓单数量。
曹璐表示,旺季之前,玻璃价格将延续偏强格局;而在旺季后,虽然需求不会明显走弱,但在经历了旺季爬坡后,供给端放量会越来越明显,加上厂家库存偏高运行,届时市场心态会有所转变,市场将重新审视供给对价格的影响。
业内人士表示,玻璃传统的“金九银十”销售旺季马上就要来临,整个行业信心十足。玻璃贸易商和加工公司备货积极性明显地增加。下半年,行业将处于供需紧平衡中,玻璃价格有望维持上行。